安徽试点建“海绵都市”让市民不再“看海”
宣布时间:2017-05-22
来源:
浏览量:12758
夏季逢暴雨必涝是困扰安徽省都市的难题。不外,这种尴尬的局面在党的十八大以后,得到了较明显的改观。陪同着“海绵都市”理念的逐步深入,安徽省未来的都市建设中,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将不再以“修大管子”为主,而是让雨水就近被吸收。除了绿地、公园,包罗门路、广场、公共建筑、住宅小区等在内的建筑都要像“海绵”一样会“呼吸”雨水。
所谓“海绵都市”,就是指都市要像海绵一样,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,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。建设海绵都市要求都市有更多的海绵体,包罗河、湖、池塘等天然水系,特殊的规划设计让都市中的绿地、花园、门路、衡宇、广场成为滞留雨水的绿色设施。届时,整个都市将建立“渗、蓄、滞、用、排”等多种生态化技术的新型都市雨水处置系统,将80%左右的雨水留住。
目前,安徽省已全面启动海绵都市建设,凭据要求,到今年底,都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。到2020年,所有都市及60%以上的县城区基本到达海绵都市建设尺度要求。
作为全国首批海绵都市建设试点市,池州市已在都市水环境、园林绿地、门路交通、建筑小区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进展。合肥、亳州、蚌埠、滁州、芜湖、宣城、铜陵、安庆、黄山等9个省试点都市及芜湖县、南陵县、泾县、潜山县、全椒县、宿松县等6个试点项目先行先试,省财政统筹部署1.0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。
实施“四大工程”整治内涝
凭据要求,安徽省试点都市要突破传统的“以排为主”的都市雨水管理理念,以建筑与小区、绿地与广场、都市门路、都市水系等都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,通过多种生态化技术,构建都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。通过探索构建都市雨水开发体系,根治都市内涝顽疾。都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“绿色”措施来组织排水,以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疏散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。海绵都市建成后,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、存蓄、渗透、净化雨水,增补地下水、调治水循环;干旱缺水时,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。
与此同时,安徽省还将落实都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的各项部署,加快推进排水管渠、排涝泵站、雨洪行泄和调蓄、雨水渗透等“四大工程”,并利用,基本完成群众反映强烈的都市易涝点整治。新建、革新排水管网2000公里,都市建成区5%以上的面积到达海绵都市建设要求。
合肥雨水调蓄池初见功效
合肥历史上是一个遭受洪水灾害较频繁的都市,也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都市之一。不少市民至今还记得2010年的暴雨之痛,城区降雨达100毫米,老城区市府广场、阜南路等多处积水;当涂路、张洼路等多处下穿桥淹没水底……
去年夏天,一场罕见的连续强降雨袭击安徽省,多个都市“看海”时,合肥主城尤其是老城区相对淡定。
建设“海绵都市”便是合肥离别内涝的原因之一。据悉,合肥市利用都市公园绿地地下空间,相继建成杏花、逍遥津等雨水调蓄池。这些雨水调蓄池去年初见功效,增强了都市抗涝能力。十三五期间,合肥市还计划新建调蓄设施48座,可容纳361个尺度游泳池的雨水调蓄池,规划建设都市综合管廊约150公里。
此外,合肥近年也在大面积建设森林绿地,最大限度恢复都市土地自然生态肌理;大规模建设人工湖,在河流下游和城郊接合部建设湿地。目前,合肥城区有天鹅湖、方兴湖、翡翠湖、柏堰湖、少荃湖等多个人工湖泊,并建设了巢湖沿岸生态湿地、滨湖森林湿地公园、蜀山柏堰湖湿地、董铺水库生态湿地、大房郢水库湿地等大量人工湿地。(来源:安徽商报 姜志远)